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:研習之餘的瑣碎花絮

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,2017年11月1日速寫

教師研習,最辛苦的往往是承辦學校跟主辦人,有時候是國教署發文下來要你辦,硬著頭皮也要生出來。在這種情況下,研習課程有不有趣,已是其次,因為要善意地體諒他人的辛勞;萬一遇到有趣的課程,就當是賺到。

秋陽下的十一月,台南女中挑了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當作研習場地,並跟當期展覽一塊成為課程內容,講題從台灣、日本的地震史,到日治時期的台灣早期音樂文獻,都是我感到興趣的人文議題。這應該是我這學期最感期待的研習之一,而且又能順便繞一下台南街頭,此等幸福,可遇不可求。

我提前一天到台南市,並在國立成功大學附近的東和路靜巷,抵達預定的民宿。這家優質實惠「南築雅室」的女主人,非常盡責親切,她仔細叮嚀每一個細節,讓投宿旅人在自助入房、退房的過程都能從容安心。她全程遠端聯繫,包括開鎖、取鑰匙,即使我根本沒見著主人,卻能獨自完成所有步驟。

民宿非常乾淨,幾乎是一塵不染,再加上這晚只有我來投宿,整個公共區域都變成我通包;中國風裝潢的客廳,變成我的移地辦公室。這讓我想到幾年前在台東市待過的民宿,同樣的家庭民宅、同樣只有我一個客人包棟;如果問我會不會害怕,我會說根本不會,這樣反而更爽。

雖然我睡的是背包客上下舖房,但已經包棟,根本沒差。主人會備妥毛巾,床邊還有插座,讓你打開夜間小燈跟滑手機,小地方就能看到貼心。另外,由於這裡屬於寧靜住宅社區,超過晚上十點就得輕聲細語,免得被隔壁鄰居叫警察。

民宿附近的光明街,有許多吃的;應該這麼說,台南最不缺的就是美食。不過我最後還是繞到另一邊的靜巷,在小東路198巷的「金湖餃子館」解決晚餐。簡易的小店,樸實的料理,老闆還會貼心跟你講「我們的燙青菜漲價」;最後我索性點了16粒。

隔天離開台南之前的晚餐,我又是吃水餃,似乎來台南就專程吃餃子的感覺。這家位於後站前鋒路上的「水餃之家」,生意非常興榮,客人絡繹不絕,連停個機車都會被義交規勸。而且店內狹小,餐桌不夠放,只能擺到人行道上;秋風吹來,也別有飲食趣味。

至於手機安裝外掛廣角鏡的好處就是,你可以把整個用餐環境都拍下來,而不是只有拍食物;像捕捉對面大叔賣力用餐、或後面探頭找座位的阿伯,就不會尷尬,而且有居民日常的感覺。不然,只拍食物是要作食譜嗎?更不用說很多人都把食物拍得很像ㄆㄨㄣ。

成大Net服飾店,2017年11月1日速寫

清晨的成大,暖陽灑落校園,漫步起來很悠哉舒服,即使我大清早就得爬起來、趕赴台南後火車站去搭乘專車接駁。在大學路上,平價服飾店Net吸引了我的目光,因為它的建築很歐風;印象中,除了彰化市孔廟對面的Net採用老屋、造型有特色之外,其他分店就只是普通的樓房。而且,它旁邊的麥當勞,還弄了一座假鐘樓;晚上行經此處,更覺美麗,即使它不是真的歐式建築。

另一個令我想要下次好好參觀的建築,也在大學路上,是成大博物館。它跟台灣著名的美術史學者蕭瓊瑞教授很有關係,當年籌設推動的階段,他就參與過。

接駁車大概走了半小時,就把我跟其他學員、以及一群台南女中的音樂班學生,送達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。位處安南區的博物館,周遭有些偏僻荒涼,或許跟它來自台糖公司跟順寮農場的徵收用地有關;一旦入夜,應該只剩路燈光照。不過,博物館建築構成氣派,一大片有如太陽能發電的玻璃牆面,是它強大的識別標記。

九點多的歡迎式,館長特別出席致詞。原來,承辦活動的台南女中,已經有好幾次跟他們進行館校合作,而館方也樂意提供場地,讓這場教師研習在這邊舉辦,讓博物館變成會議教室、看展覽變成互動學習。我突然想到,台北當代藝術館也曾數次跟周遭的校園合作,讓學生作品直接進館展出;相較雲林地區的文化環境,有博物館的學區真是幸福。

相較於館方研究人員的制式簡報,實地遊走館內擺設還比較令人振奮。館區啟用於2011年,但這幾年下來,我都沒聽過或知道它的存在;直到去年底,我在撰寫教科書的台灣美術史單元,尋查台灣第一位本土藝術家林朝英(1739-1816)的資料時,才發現台南有這間博物館。當時,館方正在進行林朝英的文獻展。

常設展的台灣移民歷史模型,非常壯觀精緻,簡直把歷史課本的明清時代單元都給具體呈現;當時人民的生活樣貌,蠟像都生動地傳達出來,就連船隻模型都幾乎一比一放著。負責導覽的館員,忙著帶領學員快步通過這塊區域,我根本沒辦法聽她在講什麼,因為我已經是一種驚訝張口的狀態,想好好欣賞這些史詩力作。

它確實也是史詩;關於台灣的史詩。館方給它的標題為「斯土斯民:台灣的故事」,並以時間軸的序列方式,向觀眾講述各個時代下的人民風景,以及不同統治政權下的文化與生活。像上圖就是清朝統治時期的模型跟造景,頤指氣使的官兵、流汗屈膝的移民;有沒有覺得館方製作這些場景非常用心?根本就像電影劇照!

台南西側有一大片鹽田,迄今也是遊客觀光的焦點;不過在早期,先民飽受炙日曝曬之苦,只為掙一口飯吃,根本不是逍遙的「鹽田兒女」勞動形象。

這是一個可愛的古早味擔挑,裡面放了許多舊玩古物的複製品,例如最具代表的明星花露水;現在,你還能在網拍上買到,是阿嬤界的香水名品。另外還有紙扇、糖果盒、火柴、肥皂,跟一堆阿哩阿渣的雜貨;對了!還有波浪鼓,我兒時的玩具。

日治時期的台灣街道,館方也模擬出一段景觀,感覺就像拍片現場,而這些都是擬真的棚拍佈景。其中有一個蠟像,是台灣文化協會的蔣渭水(1890-1931),恰巧我在民宿看電視的時候,公視就在播放《紫色大稻埕》,那一集有蔣渭水跟幾位台灣前輩畫家互動的橋段。

下午的研習活動,則有講師分享關於台灣文化協會時期的創作歌曲。例如蔣渭水就曾寫信給台中霧峰的林獻堂(1881-1956),附上一首自己填詞的〈台灣文化協會會歌〉,是台灣史上第一首社會政治運動的主題歌曲;屬於我這個世代的,應該就是滅火器樂團的〈島嶼天光〉。然,畢竟當年沒有錄音設備可以紀錄,因此後來的學者必須想辦法找人演唱,作法就像重新復原中世紀的聖歌;而〈台灣文化協會會歌〉的曲子,根據考證,是使用日本作曲家的作品,也就是說,蔣渭水用了別人的歌曲音階,自己重新填詞。

目前,館方正在進行「地震帶上的共同體:歷史中的臺日震災」特展,我們也一併參觀,並由策展團隊代表來解說導覽整個籌劃的設計理念;像是,宣傳視覺的意涵、意象,關於兩國的地震歷史等等。

我們跟日本一樣,都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,面對地震帶來的災禍傷亡,可說是兩國共同命運;行文至此,我意識到早晨七點台灣中部又搖了一下。館方特地跟日本合作,像是千葉縣佐倉市城內町的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,借了他們的文件古物來台灣展示;例如這張繪圖,是日本安政江戶地震的情景,那時候是1855年11月11日,可以猜測當時屋瓦全毀、大火延燒的恐怖。

近代,日本政府盡力規劃所謂的城市疏散,包括撤離方式、避難空間等;上面這張是東京地圖,你可以看到築地市場、濱離宮恩賜庭園印在上面。還有像市區公園的避難規畫,包括偌大的上野公園,就算今日也是一樣,是民眾避難的空曠地點。由於日本遭逢太多次地震,多次重大傷亡以及火災重創城鎮,讓他們不斷更新國家救援體系的機制;不過,在中國清朝統治下的台灣,就沒有國家體制災後重建的幫助了。

1862年的台南地震,清朝政府只是發錢了事,例如家裡死了一人、發個幾文錢,國家對於災後重建束手無策,畢竟台灣在天朝皇帝的認知裡,不過彈丸小島,邊緣區域的人民只能自生自滅;日本接管台灣後,似乎就把帝國的救災體系順勢帶入台灣。在1923年的日本關東地震之後的1935年,台灣新竹、台中也發生大地震,兩地應對地震的思維、政府與民間對於資訊傳播、災後重建的方式,都比清朝「管你去死」的樣貌進步許多,而展覽也將文獻資料呈現出來,讓觀眾了解兩地在一個帝國統治之下的異同。

例如這幾張報刊,台灣地震新聞顯然就成了帝國大事。

近代的台灣921地震,對許多人根本無感,像是今天一塊參觀的台南女中學生,因為她們沒有經歷過那晚的恐怖。當年,我念國中三年級,就算過了這麼久,那種7.3強震的黑暗記憶,仍然在我腦內。而展覽則把災後的社會支持體系,鉅細靡遺交代出來,這也是這十幾年下來機制不斷努力的方向。

不論是日本311大地震,以及台灣於2016年2月6日的高雄美濃地震,兩國命運相近的災禍處境,也都努力一併改進應對的生存方式。策展團隊代表便說,地震除了傷害人們、毀壞房屋財產,一些代表著人們過去生活的記憶,包含對個人、家族或社會有著重要意義的物件,也成了救援的項目,而非僅僅有著所謂「文化資產」的東西。

它們對於災民的心靈重建意義,十分重大。「博物館作為保存文化記憶的機構,在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?」因此,館方展出幾件修復成功的災民生活照片、筆記本之類的私人物品,甚至辦了失物招領活動,讓災民領回曾經在災難中消失的記憶。

此刻,我想到紐約的911國家紀念博物館(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& Museum),他們展示受難者的遺物或現場毀壞的物件。然而,他們並沒有更進一步提出修補失落記憶的策略,反之,是單純以紀念的方式來修補那座城市的傷痕。

相較於地震展覽的正面而嚴肅的精神意義,下午關於台灣早期音樂表現的迷你劇場,就輕鬆多了!不僅有皮影戲可以看,主持人也讓我上台玩一下80年歷史的蟲膠唱片播放機;很難想像,早期唱片只能收錄六、七分鐘的曲子。

古人也很難想像,未來人們的音樂載具,竟然可以從美國寄到台灣,長度甚至毫無限制,只要上傳雲端即可。

館外的風景,值得去散步走走;除了那壯觀的太陽能板、有「先民渡海來台」象徵意義的水池構思,還有一些公共藝術的作品可以看。我還為上面兩張照片,分別胡謅超爛的對仗打油詩:

「光電科技板,仰望超震撼,但我軍武宅,說它射導彈。」以及「安南看銀樹,藍天正中午,踏訪博物館,研習好幸福。」是不是?根本超爛。

結束研習,返回台南車站,我順便走去看了一下附近的軌道住宅區。搭著低垂夜幕、夕陽餘暉,突然覺得此刻變得好寧靜(不過這邊的居民能睡著,也很厲害),因為好久沒有度過一整個如此充實的學習日子了,或許是我太久沒來台南市區走走。

正因為太多感觸,所以我也瑣碎地紀錄這天的點滴。回家之後,我收到館方寄來的電郵,是他們回覆我在活動意見回饋表的問題,包括研習午餐的超棒buffet自助餐;館方的細心接待,跟事後回信的動作,還真是令人訝異地五星級。希望他們沒有因為我的愚蠢問題,發生加班過勞的窘境。

行旅時間:2017/10/31~11/01 pm5:25~pm6:11

發表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