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山爆發後的腳下:羅卡瓦湖與荒廢的村落校園

羅卡瓦湖(Danau Lau Kawar,又作Lake Lau Kawar)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山間小泊,景色普通、氣息靜謐,卻荒涼到令人感到寒意;要不是湖邊有一些人在捕撈垂釣,真的會害怕,只能說印尼人口密集度實在太高,就連偏僻野境都還能看到人類。湖岸有幾個涼亭、歡迎門牌、景觀圍欄的人工建物,但年久失修、已成頹敗;我猜測這裡原先有被規劃成遊憩區的打算。

在2010年火山噴發之前,羅卡瓦湖是攀登錫納朋(Gunung Sinabung)的起點,比較保險起見的登山客,會僱請嚮導帶路,不然山腳路徑很難找到。根據健行網站「Summitpost.org」於2009年分享的資料,可以想見當時的和平模樣:「有的旅人會在湖邊草地上露營,沒有帳篷的話也可以睡在涼亭,夜間雖然寒冷,但跟火山腳下共眠是一個不錯體驗」。
繼續閱讀

走訪錫納朋:蘇門答臘島的咆哮火山

在吉隆坡(Kuala Lumpur)往西北方向、飛往印尼亞齊特區(Aceh)的途中,我望見蘇門答臘(Sumatra)上的某座火山,還冒著煙;從方位推測,應該是2016年踏訪過的錫納朋火山(Gunung Sinabung)。如果飛到一半、它突然爆發,應該就像在演電影《2012》了吧?

沒想到,這個念頭才過幾天,它就真的爆了!下面圖片的右邊,是外媒拍攝的噴發情景,最右下方的殖民戰爭紀念碑,是火山附近城鎮貝拉斯塔基(Berastagi)的市區圓環地標,而左邊則是我當年拍的原始場景。對比之下,可以想見蕈狀雲霧的恐怖火山灰。


繼續閱讀

湖景藍天之下的空汙製造者:「刀耕火種」

這是我們在蘇門答臘(Sumatra)吃的第二份正餐,慶幸自己還能接受這種印尼式口味,或許這跟飯後一杯曼特寧有關。平日在台灣,並不會米飯配咖啡,但在這邊,是把咖啡當做烏龍茶來喝。

小舖老闆夫妻很熱情,在語言不是很通順的情況下,還會跟我們聊聊一些基本旅客問題,例如從哪邊來、為何來這裡玩、待會要去哪之類的。出門在外,總得抓緊時機去捕捉當地人文的影像,於是我便邀請老闆夫妻一塊拍個照。不為什麼,只因為要表示我們曾經來這過。
繼續閱讀

墳墓與教堂,往東之行的沿途風景

繼續騎車、往東前行。漸漸地,周遭景色開始變得純樸,不再有胡塔希拉亞根(Huta Siallagan)商業觀光經營的痕跡。沙摩西島(Samosir Island)東西橫向很長,這對我們這種邊騎車、邊停下來拍照的趕集旅人,無非是種拉緊精神的負擔,此刻能讓人稍微放空壓力的,就是沿路可見的湖光美景。

觀察當地人文,也是一種旅興,即使它在華人言談裡面是種禁忌的東西。像我就對巴塔克(Batak)族人的墳墓建物,深感趣味;事實上,觸目所見都可看到人們最終安息的那一寸地。他們不像華人或西方人,特闢一塊稱作墓園的地區;只要有空地,管它菜園還是房舍旁邊,都可以是親人永居的地方。

繼續閱讀

以咖啡入畫的多巴湖畔

用當地純正曼特寧咖啡所作的即興速寫,2016年8月14日速寫

用當地純正曼特寧咖啡所作的即興速寫,2016年8月14日速寫

在「蒂姆布爾篤篤」旅棧(Hotel Tuk Tuk Timbul)對面的灣澳,有一處給人們登船上岸的簡易碼頭,它跟胡塔希拉亞根(Huta Siallagan)以及那個山寨景點都是同一社區聚落。外地人若要專程來這,只需搭船到這碼頭、上岸逛逛即可。

碼頭安置了一道醒目的歡迎牌樓,充滿當地原住民風格的人頭塑像,直視它們眼前多巴湖(Lake Toba)的繁忙船隻。牌樓樑柱上,尚存還能辨識些許人形圖樣的淺浮雕,有點像是他們部族的傳統服飾或者貴族的造型。有時,會發現像這種圖案,不管在世界哪個角落的傳統文化裡,都能見到相似的地方,或許這就屬於人類對於美感的共通淺意識吧?

繼續閱讀

山寨景點與最具原始傳統風貌的巴塔克屋

出門在外,一些山寨版的景點有時候會讓人好氣又好笑。在胡塔希拉亞根(Huta Siallagan)附近,便有一個看似模仿「希拉亞根國王的石椅」(Stone Chairs of King Siallagan)的小園區。穿越簡陋牌樓、登上階梯,右側面湖的方向就放置一些石桌石椅,顯然那不是給路人坐下泡茶用的。

繼續閱讀

巴塔克族的泛靈木偶人「Sigale-gale」

胡塔希拉亞根(Huta Siallagan)除了國王的石桌石椅、處決場,旁側一排巴塔克屋(Batak House)也開放讓遊客參觀,一探傳統部屋的常民生活樣貌。

我們在「蒂姆布爾篤篤」旅棧(Hotel Tuk Tuk Timbul)住的巴塔克屋,顯然跟這邊的版本略有差異;旅棧畢竟是給人過夜的,內置空間較寬敞,而這些屋子則有些緊,但外觀圖繪華麗,不像旅棧的樸實風。不過它們的共通點都是入口狹窄,得慢慢走上階梯通行,否則就像我一樣,快撞上了頭都還不知道。階梯的設置,也隨屋主喜好來安排;有的直通屋內,有的則像旅棧,還架一個小陽台,讓人擺上椅子乘風吹涼。

由於這是觀光園區,屋內便擺放族人早期的烹煮器材展示,跟台灣原住民的型態類似;例如那幾個陶壺,就有排灣族的感覺。另外還展示傳統人力的織布機,以及現織現賣的傳統披巾,像他們在跳歡迎舞「HORA」的時候,就會把花色多變的披巾放在肩上。
繼續閱讀

國王的石椅石桌,拿來吃人肉的地方?

「希拉亞根國王的石椅」(Stone Chairs of King Siallagan),2016年8月14日速寫

「希拉亞根國王的石椅」(Stone Chairs of King Siallagan),2016年8月14日速寫

來胡塔希拉亞根(Huta Siallagan)參觀的遊客,都是為了這幾個大樹下的石桌石椅,這是否有點滑稽?

顧名思義,這是希拉亞根國王(King Siallagan)用過的遺跡,但它們可不是伯朗大道金城武樹的乘涼傢俱。其用途是國王與臣子下屬的戶外會議,商討部族大事,當地人稱之為「Batu Parsidangan」。

就連種植這棵大樹也有來頭!它被稱為「Hariara」,是一種適合在半高原地形生長的榕樹,也是巴塔克(Batak)居民最愛的樹種。這個單字的尾音「ara」,是當地方言的「七」,意即「七日樹」。巴塔克族人每當遷徙到一個新的環境,就會帶它的樹苗去種植,如果七天後,樹苗存活,就表示新環境適宜居住。樹苗長成後,就會被奉為神祗、靈樹,並且固定時間去祭拜。所以,被神化的老樹,搭配國王的會議桌椅,不就更增添權勢形象?

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