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寨景點與最具原始傳統風貌的巴塔克屋

出門在外,一些山寨版的景點有時候會讓人好氣又好笑。在胡塔希拉亞根(Huta Siallagan)附近,便有一個看似模仿「希拉亞根國王的石椅」(Stone Chairs of King Siallagan)的小園區。穿越簡陋牌樓、登上階梯,右側面湖的方向就放置一些石桌石椅,顯然那不是給路人坐下泡茶用的。

繼續閱讀

巴塔克族的泛靈木偶人「Sigale-gale」

胡塔希拉亞根(Huta Siallagan)除了國王的石桌石椅、處決場,旁側一排巴塔克屋(Batak House)也開放讓遊客參觀,一探傳統部屋的常民生活樣貌。

我們在「蒂姆布爾篤篤」旅棧(Hotel Tuk Tuk Timbul)住的巴塔克屋,顯然跟這邊的版本略有差異;旅棧畢竟是給人過夜的,內置空間較寬敞,而這些屋子則有些緊,但外觀圖繪華麗,不像旅棧的樸實風。不過它們的共通點都是入口狹窄,得慢慢走上階梯通行,否則就像我一樣,快撞上了頭都還不知道。階梯的設置,也隨屋主喜好來安排;有的直通屋內,有的則像旅棧,還架一個小陽台,讓人擺上椅子乘風吹涼。

由於這是觀光園區,屋內便擺放族人早期的烹煮器材展示,跟台灣原住民的型態類似;例如那幾個陶壺,就有排灣族的感覺。另外還展示傳統人力的織布機,以及現織現賣的傳統披巾,像他們在跳歡迎舞「HORA」的時候,就會把花色多變的披巾放在肩上。
繼續閱讀

國王的石椅石桌,拿來吃人肉的地方?

「希拉亞根國王的石椅」(Stone Chairs of King Siallagan),2016年8月14日速寫

「希拉亞根國王的石椅」(Stone Chairs of King Siallagan),2016年8月14日速寫

來胡塔希拉亞根(Huta Siallagan)參觀的遊客,都是為了這幾個大樹下的石桌石椅,這是否有點滑稽?

顧名思義,這是希拉亞根國王(King Siallagan)用過的遺跡,但它們可不是伯朗大道金城武樹的乘涼傢俱。其用途是國王與臣子下屬的戶外會議,商討部族大事,當地人稱之為「Batu Parsidangan」。

就連種植這棵大樹也有來頭!它被稱為「Hariara」,是一種適合在半高原地形生長的榕樹,也是巴塔克(Batak)居民最愛的樹種。這個單字的尾音「ara」,是當地方言的「七」,意即「七日樹」。巴塔克族人每當遷徙到一個新的環境,就會帶它的樹苗去種植,如果七天後,樹苗存活,就表示新環境適宜居住。樹苗長成後,就會被奉為神祗、靈樹,並且固定時間去祭拜。所以,被神化的老樹,搭配國王的會議桌椅,不就更增添權勢形象?

繼續閱讀

希拉亞根國王,與他的凌遲死刑處決桌

那間湖畔旅棧「蒂姆布爾篤篤」(Hotel Tuk Tuk Timbul),走個幾百公尺就能到隔壁的小園區:胡塔希拉亞根(Huta Siallagan),那是我們在沙摩西島(Samosir Island)騎車探險第二日的首站訪點。旅棧跟園區,都屬於島上一處名叫安巴里塔(Ambarita)的行政區域內;而胡塔希拉亞根的居民,都仰賴一處古老遺址作為觀光景點來維生。

遺址名稱是「石椅」,更精確來講叫「希拉亞根國王的石椅」(Stone Chairs of King Siallagan),位於道路旁側一處狹小石牆小門內。基本上騎車不會錯過它,即使沒有明確的路牌指引;因為園區裡面有好幾個連棟巴塔克屋(Batak House),異國風景氣勢顯著,且週遭都是小店小舖,以及店長不知溜到哪裡去的咖啡屋,所以不停車下來一探究竟也難。

繼續閱讀

「蒂姆布爾篤篤」旅棧的榴槤樹

會令人回味的湖畔旅店,2016年8月14日速寫

會令人回味的湖畔旅店,2016年8月14日速寫

擁有無敵湖景的「蒂姆布爾篤篤」旅棧(Hotel Tuk Tuk Timbul),其實只是沙摩西島(Samosir Island)上眾多湖畔旅館的其中一間,但它剛好位於某個突出岬角上,才有環視寬敞景域的錯覺。

旁側,有個小小碼頭,似乎可以進行水上活動或是開船艇去觀光週遭,而他們的店名招牌大字就放在岸邊,伴隨巴塔克屋(Batak House)造型的建物。

繼續閱讀

記下巴塔克屋的美好印象

巴塔克屋( Batak House)裡面,2016年8月13日速寫並於隔日拍攝

可愛的巴塔克屋外觀看起來,就像個隨時能起飛的空中航具,尤其那兩端尖尖的屋頂,該說它前衛有如外星科技吧?

住在裡面,完全不必吹冷氣,它可是人類家屋在通風技術上的佼佼者。鄰近有些旅店業者,為了迎合前來體驗的外國觀光客,特地建造水泥版本的巴塔克屋;但,你既然都千里迢迢跑到這了,為何不去體驗更傳統的常民居住樣貌呢?住在水泥屋裡,是不會呼吸到木頭隔板之間的氣流,也無從聆聽到強勁涼風搖曳整間家屋的聲響,更沒辦法欣賞到干闌式建築內部構物的設計感。


繼續閱讀

巴塔克屋:有著船隻形體的干闌式建築

從巴塔屋二樓小陽台望向多巴湖畔,局部,2016年8月14日速寫

之所以覺得旅程第一晚住最好,除了有霞光散射的晨曦湖景可看,更重要的是,我們入住了一間巴塔克屋(Batak House)。

巴塔克屋是沙摩西島(Samosir Island)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觀,也是我們來多巴湖(Lake Toba)行旅目的之一。那不僅是當地住民巴塔克族(Batak)的傳統建築,也是整個地域的文化象徵。嚴格來講,巴塔克屋是典型的干闌式建築,即俗稱的高腳屋;干蘭式建築廣泛散佈於東南亞地段,房舍木板脫離地面,地板與地表之間則保有完整空間,讓空氣流通、牲畜行走、或囤積農作物品,有的房舍則蓋在潮間帶上,例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近郊的吉膽島(Pulau Ketam)。

而這些不同地域環境、不同文化族群所使用的民居建築,都有共通的愛好:讓自己的屋頂構造變特別。

繼續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