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塔克屋:有著船隻形體的干闌式建築

從巴塔屋二樓小陽台望向多巴湖畔,局部,2016年8月14日速寫

之所以覺得旅程第一晚住最好,除了有霞光散射的晨曦湖景可看,更重要的是,我們入住了一間巴塔克屋(Batak House)。

巴塔克屋是沙摩西島(Samosir Island)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觀,也是我們來多巴湖(Lake Toba)行旅目的之一。那不僅是當地住民巴塔克族(Batak)的傳統建築,也是整個地域的文化象徵。嚴格來講,巴塔克屋是典型的干闌式建築,即俗稱的高腳屋;干蘭式建築廣泛散佈於東南亞地段,房舍木板脫離地面,地板與地表之間則保有完整空間,讓空氣流通、牲畜行走、或囤積農作物品,有的房舍則蓋在潮間帶上,例如馬來西亞吉隆坡近郊的吉膽島(Pulau Ketam)。

而這些不同地域環境、不同文化族群所使用的民居建築,都有共通的愛好:讓自己的屋頂構造變特別。

干蘭式建築的起源,無人能知,但學界都認同南島語系民族(Austronesian)的建築具備「船」的形體意念。

進一步來說,就跟他們祖先的航海尋地經驗有關,建屋動機就是船屋的延續,所以巴塔克族的民宅屋頂,都有鮮明強烈的船體造型,即使有人無法理解多巴湖距離海岸如此遙遠,先民為何還使用船隻作為造型。

非常傳統的客房鑰匙,其實一點也不保險

需小心踩踏木板的二樓小陽台,可以讓人乘涼吹風

入住的巴塔克屋,附有二樓小陽台,只要拉低身子姿勢、穿越小窄門,就可坐在陽台木板上,遠眺前方多巴湖,聽著潮水跟樹林窸窣的寧靜聲響。哎!可惜我沒辦法在這久待長住,不然這是多麼悠哉、值得好好坐著、躺著,任憑時光流逝的五星級小空間啊!

於是,我忍不住拿出紙筆,速寫捕捉當下的閒情。

行旅時間:2016/08/14 am8:26

發表留言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